2025年11月1日起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《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》(GB/T 45565—2025)正式实施,标志着两轮电动车锂电池进入“一池一码”全生命周期管理时代。这项新规不仅为行业设立了质量安全底线,更通过技术手段直接惠及消费者,让车主在选购、使用和售后环节享受三大核心利益。
一、扫码溯源:劣质电池“见光死”,正品选购更安心
长期以来,劣质锂电池因价格低廉充斥市场,其采用回收电芯、简化保护板设计,在过充、短路或高温环境下极易引发自燃。据应急管理部门统计,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,电池故障占比超60%,其中劣质电池是主要诱因。
新规要求每块锂电池必须标注唯一编码,包含生产企业、产品类型、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,形成从生产到回收的全链条溯源体系。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,即可实时查询电池“身份档案”。例如,北京西城区车主李先生在更换电池时,通过扫码发现商家推荐的“低价电池”竟无生产日期,立即拒绝购买,避免了潜在风险。
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开展存量电池健康评估行动,针对使用超5年、无溯源信息或事故修复电池进行免费检测。浙江嘉兴、杭州等地已检测超10万块电池,发现23%存在内阻超标、容量衰减等隐患,及时建议车主更换,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。
二、CCC认证:强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,安全性能全面升级
与编码规则同步实施的,还有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强制性产品认证(CCC认证)。自11月1日起,未通过CCC认证的电池禁止销售,这意味着所有产品必须通过钢针穿刺、过充过放、高温跌落等数十项严苛测试。
三、售后保障:编码成维权“铁证”,纠纷解决更高效
过去,电池售后常因信息缺失引发纠纷。商家以“非本店产品”“使用不当”为由推诿责任,消费者举证困难。新规实施后,编码成为电池的“电子身份证”,销售记录、维修历史均与编码绑定,形成不可篡改的数据链。
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近期处理一起纠纷:车主王女士的电池在保修期内鼓包,商家以“无购买凭证”拒绝保修。执法人员通过扫描电池编码,查询到该产品由某经销商于2025年10月售出,且未超出12个月质保期,最终责令商家免费更换。此类案例显示,编码溯源使售后责任认定时间从平均7天缩短至2小时,消费者维权成本大幅降低。
行业变革:性价比提升,锂电池或成主流选择
新规实施倒逼产业链优化,推动锂电池性价比显著提升。一方面,环保成本上升与原材料降价使铅酸电池价格攀升,一组48V20Ah铅酸电池售价突破600元;另一方面,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/吨跌至10万元/吨以下,带动锂电池成本下降30%。以48V24Ah锂电池为例,其价格已从2024年的1200元降至900元,与铅酸电池价差缩小至50%,而续航里程却增加40%。
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,锂电池正从“高端选项”转变为“性价比之选”。工信部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三季度两轮电动车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58%,预计全年占比将突破45%。
全球视野:中国标准助力产业出海
新规不仅规范国内市场,更为中国电池产业“走出去”铺平道路。其编码体系与欧盟《新电池法》实现数据互通,企业通过一次认证即可覆盖中欧市场,合规成本降低40%。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已凭借标准化编码与溯源系统,拿下欧洲储能市场15%的份额,预计2026年出口额将突破200亿元。
“一池一码”新规的落地,标志着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迈向“质量效益”新阶段。对消费者而言,这不仅是安全保障的升级,更是消费权益的全面护航。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锂电池时代正加速到来。
1、【喜讯】浙江省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入选2024年浙江省社会组织品牌展示名单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