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又称为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五节、天中节等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。以下是端午节的由来和主要传说:
1、纪念屈原
- 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,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。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后,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自尽。屈原投江后,当地百姓为了寄托哀思,荡舟江河之上,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。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,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,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,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。
2、纪念伍子胥 -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,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。伍子胥自刎而死后,夫差闻言大怒,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3、纪念孝女曹娥 -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,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。曹娥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就此传为神话,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,令度尚为之立碑,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。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。
4、恶日说 - 在先秦时代,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,五毒并出。直至民国初期,社会上仍有“躲端午”的习俗。
5、与夏季时令相关说 - 有学者考证,端午的起源、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。1983年,刘德谦先生在《端午始源有一说》中,认为端午来自夏、商、周时期的夏至。他援引随时风物名著《岁华纪而》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:“日叶正阳,时当中夏。” 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,故端午节又可称为“天中节”。
这些传说和习俗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。
1、【喜讯】浙江省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入选2024年浙江省社会组织品牌展示名单